
10月26日下午,由我校妇女研究中心承担的“上海妇女幸福指数研究”课题新闻发布会在上海市妇联举行,市妇联副主席翁文磊主持新闻发布会,课题委托方上海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妇联副巡视员田熊出席发布会。课题组负责人我校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社科部余玉花教授向各界媒体发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上海妇女幸福指数研究”课题以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年龄为18周岁及以上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上海市7个行政区抽取1080个女性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样本分别来自上海的市区(中心城区)、郊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自然村落)。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测量幸福指数,幸福指数评价量表由衡量女性幸福指数的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组成。客观指标包括物质条件、家庭关系、事业学业发展、社会环境、身心健康五个维度;主观指标从女性的幸福观和自我评价方面来设定。
上海市妇女幸福指数是综合五个客观维度和主观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测得的。其中,五个客观维度对幸福指数的权重不同:身心权重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家庭关系,事业学业发展,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主观自我评价方面,上海女性对精神需求的幸福感受大于物质需求。
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女性幸福指数为3.54,共有85.7%的上海女性感到很幸福或比较幸福。不同年龄女性幸福指数差异不大,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幸福指数增高的状态;不同婚姻状况的女性幸福指数差异显著,未婚和婚龄20年以上的女性指数最高,3年以下婚龄的女性幸福指数最低;职业的社会认同度影响女性幸福,除了学生以外,管理类职业人员幸福指数最高,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等职业幸福指数低;受教育程度对上海女性的幸福指数没有显著的影响;居住地对女性幸福指数有显著差异,市区女性高于郊区与农村。
研究显示,上海女性善于自我排解压力。75.6%的受调查女性感到有压力,但91.1%的女性认为自己善于排解烦恼,95.2%的女性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91.7%的女性经常感到心情愉快。家庭和谐也是上海女性幸福的动因,上海女性家庭关系的幸福指数为3.98,在五个维度的幸福指数中最高。从物质条件维度分析,经济独立是上海女性物质条件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同时,女性对社会支持期望度较高。
“上海妇女幸福指数研究”不仅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上海女性幸福指数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以及影响女性幸福感的主客观原因,还从完善法规制度、政策执行、财政投入、社会支持、教育途径等方面提出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身心健康、完善家庭关系、促进女性事业发展、改善社会环境和培育女性幸福价值观等方面的举措建议,对政府制定和完善女性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价值和实践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