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主题为“当代职业女性工作与家庭现状”的2014年上海妇女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中北校区举行。我校副校长、妇委会主任梅兵,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黎荣,以及来自上海市社科院、各区县妇联和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妇女干部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上海市妇女学学会和婚姻家庭研究会,我校妇委会和妇女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上海市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我校妇女研究中心主任余玉花主持会议。

我校副校长、妇委会主任梅兵致辞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黎荣致辞
梅兵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不论是国家、社会,还是我们所在的工作单位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身处其中的女性则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从社会层面来看,女性如何处理好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黎荣亦在致辞中表示,当代职业女性的家庭现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千万职业女性的家庭和谐与否,关系着中国未来能否稳定发展。同时,基础性的研究以及妇女工作能够为政策落地起到铺垫作用。
在之后的主题讨论中,复旦大学教授王菊芬指出当前放宽人口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在中国许多城市,女性生育期的社会保障费已从就业单位承担转为社会统筹,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弱雇主对女性劳动力的排斥,但目前生育的统筹保障政策在保障力度和保障覆盖的层面上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不少职业女性不愿选择申请二胎的原因之一。上海大学副教授李立新表示当代女性游走在职场和家庭之间,欲求两者之平衡,但由于社会支援体系的缺乏,不少女性处于角色失衡下的困惑和焦虑之中,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为此政府应当从男女均可利用的产休假制度、弹性工作制以及育儿养老服务设施的增加等多个方面,积极构建女性角色平衡的支援体系。我校心理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郭秀艳则从幸福感和社会关怀的视角提出了女性如何在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之间取得有效地平衡的策略。她认为幸福感视角下的平衡策略包括充分利用组织和单位提供的资源、寻求家人支持及提高家务劳动的现代化等途径;社会关怀视角下的平衡策略则包括增加女性教育投资、增加社会关怀及政府关注等。奉贤区妇联代表王文燕提倡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职业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她表示当职业女性无法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时,就会表现出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对此她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自身幸福感的策略,如与家人保持密切有效的沟通,给自己留出私人空间等。我校心理系博士研究生孙里宁从角色显著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女性工作—家庭的两种关系,即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家庭增益。她认为角色显著性与工作—家庭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时存在冲突和增益,关键是如何平衡好分配给不同角色的时间和精力。我校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荣荣认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对传统家庭的依附、对异质文化的拒绝以及心理的扭曲,嬗变为传统与现代价值的交融,并阐述了当代意识下的传统女性及其生活境遇。我校哲学系党委书记杨海燕指出,婚姻稳定与否是影响家庭关系的首要问题,当前,影响婚姻稳定的内外因素多种多样,如外在的社会观念、市场经济、价值观、家庭轴心和婚姻法律等,以及内在的夫妻感情冲突、角色冲突、经济冲突、性冲突等。因此,要建立融洽的婚姻关系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良好的家庭理念,体现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使之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
最后,上海社科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徐安琪在点评中就如何开展深度研究提出了建议。她表示在做社会研究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政策可行性等问题。我校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研究员黄晨熹在点评中指出男女平等是国策,它包括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两个方面。平等是社会给予的,政策的实施要靠全社会的参与。因此他呼吁让更多的男性和企业代表加入讨论,让女性的呼声被外界知晓,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保障女性权益,实现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