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家校合力助成长 数智赋能启新篇” ——首届上海市教育系统家庭教育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5-01-08   浏览次数 18


2025年1月6日,首届上海市教育系统家庭教育论坛在我校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家校合力助成长 数智赋能启新篇”为主题,由上海市教育工会、上海市教育系统妇工委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市妇联副主席张庆玲、市教育工会主席、市教育系统妇工委主任张艳萍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工会主席、妇委会主任程静出席论坛。市妇联、市教卫工作党委领导、特邀的区妇联主席、各大口妇工委主任、“家庭教育特色项目”负责人、上海市优秀青年女教师联谊会会员代表、教育系统妇女干部、教职工家长代表等共16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由上海教育电视台昕明老师主持。

昕明主持论坛

市妇联副主席张庆玲代表上海市妇联热烈祝贺首届上海市教育系统家庭教育论坛顺利举办,并向长期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以及精心筹备此次论坛的主办方、承办方和嘉宾们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上海市教育工会(教育系统妇工委)长期关心关注全市教职工家庭福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推动教育系统的家庭教育工作做深、做专、做实。张庆玲提到,本次论坛主题紧跟时代步伐,切中家庭教育关键需求。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家庭教育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对此她提出三点共勉内容:一是期盼教育系统和妇联系统更紧密合作,协同推进,同时欢迎更多高校加盟赋能,共同推动家庭教育发展;二是期盼各大高校与“家+书屋”家庭教育新空间项目联动;三是期盼教育系统妇工委深化家庭教育特色项目,打造品牌,提炼经验,探索模式,成为服务各领域家庭的范式。

张庆玲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程静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她表示,承办首届上海市家庭教育论坛是对华东师范大学莫大的鼓舞和信任。程静强调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她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孩子的品德塑造、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坛的举办,为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为广大教职工家长提供更多科学陪伴孩子成长的有效途径。

程静致欢迎辞

市妇联二级巡视员、妇儿部部长顾秀娟宣读首批上海市教育系统12项“家庭教育特色项目”名单。首批从42个项目中遴选出的12个特色项目不仅展示了教育系统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更是大家共同推进上海市家庭教育的有力见证。

顾秀娟宣读名单

家庭教育特色项目

市妇联副主席张庆玲与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张艳萍一同上台,将 “AI +家庭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的铜牌授予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这一授牌标志着华东师大在借助人工智能助力家庭教育研究与培训方面开启了新的篇章,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专业资源汇聚于此,为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数智赋能下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从左至右:张艳萍、闫寒冰、张庆玲)

主旨发言

本次论坛邀请到首批获准立项的“家庭教育特色项目”负责人,聚焦新时代家庭教育,就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家庭教育,加强家校社之间的互动等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对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推动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以《AI时代家长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实施》为题发言。她认为教育数字化可破解质量、规模、成本之“不可能三角”,但是目前家长学校数字化课程存在内容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迁移等情况。基于此,华东师大家庭教育研究院推出了AI时代的家长学校——“知心慧语”2.0智能陪练系统,她对小程序的相关功能进行了具体阐述,如基于多方面开展服务、具备智能陪练与能力评估等特点,相较于“知心慧语V1.0”的创新与优势所在。她还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介绍了后续研究方向,希望项目能为家长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家庭教育服务,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持续发展。

闫寒冰  

上海海洋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秦向荣以《拒绝养育焦虑,在接纳和改变中平衡》为题发言。她详细介绍家长赋能训练营项目的目标理念,阐述了家庭养育中的焦虑现象,讲解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拒绝焦虑,指出家庭教育中应避免极端思维,当处于两难困境时要采取恰当应对方式,要在接纳和改变中平衡。家长赋能训练营项目借助其四大技能模块及特定开展形式,预期能帮助家长降低养育焦虑、提升胜任力。

秦向荣  

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部项目开发科主管应一也以《家庭教育指导师:从职业走向专业》为题发言。她指出,上海家长学校建立伊始便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了多方面探索,详细阐述了上海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师五种类型的划分、课程建设、培训特色与实践初步成效,强调从“职业”到“专业”不仅是理念更是实践上的深刻跃升,之后上海家长学校将继续助力推动家庭教育指导走向成熟。

应一也


圆桌会议

(从左至右:昕明、郑敏、蔡丹、王艳丽、丁馨)

随后的圆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敏、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蔡丹、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办公室主任王艳丽、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丁馨作为嘉宾,介绍“家庭教育特色项目”的同时对家庭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和经验分享。

郑敏提到,上海交大妇工委在2023年推出了“父母课堂”家庭教育系列课程,并于2024年获得市教育系统 “家庭教育特色项目” 立项。该项目极具针对性,以问题导向设计课程,精准聚焦高校教师在优生优育、亲子关系、儿童健康保健、青少年心理健康、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政策普及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切身需求和难点痛点问题。

蔡丹介绍了上海师大的家庭教育特色项目。他提到,由上海师大心理学院、教育学院和学生教育学院联合推出的家庭成长计划,围绕家长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丰富课程体系。线上打造了10个微课程资源,线下设置了5个专题讲座,涵盖了手机使用、亲子沟通、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等内容,期待这一项目能惠及更多家庭,为家庭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王艳丽分享了东华大学的家庭教育特色项目。她介绍,项目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陪伴体系,项目的课程体系涵盖社群陪伴、沙龙、研修班以及综合答疑等,希望能给有着类似困扰的家长们增添能量,营造一个温暖的交流圈子,助力大家在爱的疗愈中收获更绽放的自己、更幸福的家庭以及更优秀的孩子。

丁馨分享了嘉定区教育局的特色项目。她介绍了项目命名的独特内涵,以及它的诞生承载着的美好愿景。通过聚焦“谁来讲”“讲什么”“传播途径是什么”三个问题所精心打造的家庭教育项目“嘉师有约”在区域内发挥积极作用,为众多家庭提供了专业、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也为其它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优秀范例。

通过此次圆桌讨论,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本次获批立项的各个“家庭教育特色项目”,有效拓展了讨论的思考深度和探索广度。

张艳萍讲话

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张艳萍作总结讲话并点评,她指出,各位项目负责人的分享呈现了家庭教育中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与视角,发人深省。她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化进行剖析,提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家庭教育相比阶段性的学校教育更应注重人的长远发展,家庭教育一定要注意对学校教育的查漏补缺。她从自己的教育经验出发,生动阐述了如何因材施教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她对各位专家学者、广大教职工家长提出三点希望:第一,家庭教育要有清晰的准确的目标定位,家庭教育应该重点思考学校培养过程当中有可能被忽视的部分。家庭教育是一种长期博弈,要平衡好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第二,教育的底层逻辑是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应始终致力于培养促进孩子终身发展的各项能力,为他们实现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第三,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接受,接受孩子的现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以良好关系为前提去实施家庭教育,只有真正接纳孩子,才能让教育方法行之有效,切实助力孩子成长。最后,她希望广大教职工家长通过参与相关家庭教育项目,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共同为构建和谐家庭、推动家庭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后续,上海市相关教育部门及各协作单位将充分发挥此次论坛所汇聚的资源优势与示范引领作用,用心打造集特色项目推广、前沿理念交流、家校深度合作于一体的优质平台,推动首批“家庭教育特色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更多家庭收获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家校社共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以授牌“AI +家庭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为契机,积极探索数智技术与家庭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精准把握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的关键需求,为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提供更为专业、多元的支持与服务保障,持续赋能家庭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共同开启家校社共育的崭新篇章,为构建上海高质量、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生态贡献磅礴力量,书写家校社协同助力孩子成长成才的绚丽新篇。


来源:上海市教育妇工委